豐田玉2006年 改名台灣玉
豐田玉是閃玉的一種 , 其韌性是所有寶石中最高的 . 豐田玉產於花蓮縣壽豐鄉豐田村的荖腦溪上游 . 六0年代 , 豐田玉的開發及利用曾極盛一時 , 不僅奠定台灣寶石加工的技術與基礎 , 並為台灣賺進可觀的外匯 . 豐田玉的質地溫潤而勻稱 , 在琢磨拋光後 , 具有油脂光澤 , 是藝術創作及各種飾品的好材料
1932年有日本人在荖腦山打獵出沒、發現了石礦,但那是白色纖維狀的石棉,不是台灣玉。石棉是隔熱斷熱最好的絕緣體,於是日本人在二次大戰期間首度進入荖腦山,大量開採石棉作為戰備物資。協助採石棉的台灣籍礦工甚至因此享有特權,不會被調到南洋當軍伕,順利逃過一劫,可惜,日本人、台灣人眼中只有石棉,一塊塊珍貴的台灣玉,被視為毫無價值的廢石,傾倒到溪谷堆積成山,無人聞問。
1956年,廖學誠參加了救國團暑假的東部礦產調大隊。當時黃時傑老師帶領了成大三十多個同學由台南出發,經台東直達豐田,當時開採的依舊是石棉,地質學家通常會把岩石礦物的標本切小,然後磨成幾乎成透明的薄片,放在偏光顯微鏡底下,觀察礦物的排列結構。
輝玉明顯是顆粒狀的結晶構造,閃玉的結晶特徵則是纖維狀的,台灣玉的纖維尤其長,廖學誠當初很快就鑑定出豐田的廢石就是「閃玉」,為了進一步確認,他還帶著標本專程拜訪香港大學地理地質系的主任,Dr. Davies,他是當時遠東地區最權威的地質學家之一。後來,Dr. Davies親身來拜訪台灣,由當時台大地質系的赴授譚立平陪同,一起勘查豐田的礦場。
這是台灣玉歷史重要的一刻,因為他們的調查,證實豐田蘊藏了豐富的玉礦,當時是1965年,花蓮發現翠玉這個消息一傳出,人人趨之若騖,紛紛前往荖腦山,蔚成一股採玉的熱潮。台灣玉璀璨卻短暫的傳奇歷史也隨即在豐田展開,這座山就是台灣最重要的台灣玉產地: 荖腦山,它位於台灣中央山脈東側最心臟的地帶,也是全世界知名度很高的玉石產地。1965年至1974年,是台灣產玉最多的時代,荖腦山礦區東邊一個坑,西側一個洞,寶玉便藏匿其中,玉礦礦工每天在荖腦山各個角落出沒,在採玉最盛期,礦工人數高達600位。如果把他們合力開挖的坑道全部接起來,總長度達10公里,得步行四個多小時才走得完。
這對礦工來說完全是經驗法則,但背後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因為石棉和台灣玉是經常一起出現的「共生礦物」,最常被夾在「蛇蚊岩」和「黑色片岩」之間,在這個地方的上盤的上面的岩石最主要的是厚層的蛇紋岩,蛇紋岩是一種很重要的建材,在我們家庭裡面經常拿來當做舖地板的石材。
在豐田地區,台灣玉最主要是生成在黑色片岩及蛇紋岩中間,經常是成扁豆狀或是不規則脈狀的出現,蛇紋岩和台灣玉都是綠色的石頭,乍看之下很容易把蛇紋岩誤以為是台灣玉。其實有兩個簡單的秘訣,可以分辨出哪一塊才是台灣玉。
第一個秘訣是比較硬度。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工具的例如鐵鎚或是小刀片刮刮看。刀片刮不動台灣玉,卻很容易在蛇紋岩上面刮出線條,因為蛇紋岩比台灣玉軟很多。
第二個秘訣是看誰會透光。拿起台灣玉對著光,會發現它微微透光,顯現出透綠的光澤。相較之下,蛇紋岩明顯不會透光。
畢竟美玉人見人愛,山老鼠揹下來的台灣玉很多都是上等貨,只要能賣得好價錢,再怎麼冒險都是值得的,採玉最興盛的時期,豐田大的加工廠並沒有幾間,反倒有許多農家把後院改裝成家庭式小工廠,具體顯影出當時提倡「家廳即工廠」、全家做代工的歷史縮影。
在地人習慣稱琢磨玉石的工作為「磨珠仔」。家裡只要架設一套砂輪機磨珠仔,就可增加不少收入,對生活家計幫助很大,技巧熟練的人每天可利用1到3公斤的原石,琢磨出上百枚台灣玉戒指面,或數十枚玉環。
台灣玉當中最令人著迷的,莫過於神秘的「貓眼玉」。貓眼玉產量最稀少、最難加工,價格當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冷卻用的水柱沖刷著快速轉動的砂輪機,把琢磨的粉末溶成混濁的泥水,這麼一來原本就若隱若現的貓眼線,更不容易看清楚了。
如果磨一顆普通的台灣玉需要二十分鐘,一顆貓眼玉可能得花上兩個小時才能完成。
以下手鐲為 豐田玉裡的頂級玉料(蠟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