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遺址文化存在時間則約在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300年。
圓山遺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圓山西邊(台北盆地西邊)緩坡,面積約有2.7公頃,為全台灣最珍貴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依照國際通行辦法,從圓山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紀錄統稱圓山文化,該文化存在時間則約在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300年。
2800年前的人造砥石,約兩個人高。
經1897年、1953年陸續出現的考古證據顯示,該遺址主要有兩個文化層,上層為圓山文化,下層則為粗繩紋陶文化,1990年代之後,該遺址更辨認出大坌坑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等不同時期的史前文化內涵。
1988年4月25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宣告圓山遺址為國家第一級古蹟,並積極規劃圓山史蹟公園。2006年5月1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重新指定圓山遺址為國定遺址。
遺址發掘過程 圓山遺址碑
圓山為台北市士林大直一帶的獨立小山丘,標高約為36m。史前時代,台北為一鹹淡水交接的大湖泊時,圓山即為一小島嶼。自1896年至1999年多次考古發掘後,發現圓山遺址為台灣地區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該遺址至少包含了漢人文化,十三行文化、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細繩紋陶文化,大坌坑文化,先陶文化等六個史前文化與一個歷史文化。依照國際通行的辦法,以最接近遺址的現代村落為該遺址命名的原則,因此將其遺址命名為「圓山遺址」。又將最先發現的遺址名稱為該文化命名的原則,將其首先發現的史前人類活動紀錄命名為「圓山文化」。
圓山遺址的發掘過程如下:
1896年:台灣日治時期開始第二年,受台灣總督府之託,東京帝國大學派出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及人類學四門學科專家到台灣展開綜合調查。
1897年:伊能嘉矩與宮村榮一於台北圓山的西麓發現無數貝殼。該數量頗鉅的貝殼殘骸,據兩學者推斷應為史前時代人類食用貝類後所遺留,故稱「圓山貝塚」。之後兩學者還陸續於當地發現石,玉,陶,骨角器及墓葬等物,並確認台北仍為大湖的史前時代,圓山為有人類居住的小島。
1918年:臨濟護國禪寺因擴大學寮,鏟削圓山西側大片斜坡,意外出土一隻巨大,約兩個人高的人造砥石。經考證,為史前人類用來磨石器的用具。
1923年: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教授宮原敦自資為砥石建造乙座保護亭,並買下部分土地,並將兩者捐贈台北市以為永久保管。
1935年:台灣總督府指定其中的大砥石與圓山貝塚為「史蹟」。
1928年至1945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土俗人種學講座」,於圓山進行台灣首次進行有組織及規模的考古挖掘。
1953年-1954年:臺大考古學教授石璋如率領考古學系師生於圓山西北山麓進行系統發掘,經過兩次挖掘,確定遺址具有繩紋陶與圓山兩個文化層
1964年: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與美國耶魯大學合作,由張光直主持,圓山遺跡連同大坌坑遺跡進行碳-14測試。
1986年-1987年: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連照美及黃士強分別發掘更多原始文化層文物及貝塚多處。
1987年:圓山遺址附近興建圓山育樂中心,並後來於該中心的昨日世界區域設置圓山史蹟展示館。
1988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將圓山遺址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
1991年:台北市於整建中山橋時,於圓山附近挖出許多遺物,經辨認,應屬於先陶文化、植物園文化與十三行文化遺跡。
1995年: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劃設計圓山遺址為圓山史蹟公園,面積約2.7公頃。
1999年:確認先前發現的繩紋陶文化為大坌坑文化與訊塘埔文化。
圓山文化
圓山遺址出土的考古學史前文化由晚至早包含十三行文化、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細繩紋陶文化,大坌坑文化。文化層的分布為「垂直性重疊」。也就是於同一地點,依挖掘深度而可發現不同文化層遺留。
圓山文化(又稱貝塚文化)的年代大約是距今3000年至距今2000年前,這是繼台灣大坌坑文化及細繩紋陶文化之後,於台北盆地北側的發展的史前文化。圓山文化的遺留分布於現今圓山、芝山岩、關渡、八里區大坌坑、五股區慈法宮、中和區等地。大致區域為淡水河兩岸及新店溪下游的河岸階地,並可能沿著基隆河河谷分佈到基隆港口附近的海岸平原。根據1964年開始的陸續碳十四測試,該文化年代可能存在時間約在距今3000年至距今2000年,時間持續1000年左右。圓山文化因地形等因素,文化相貌改變很少。
貝塚為該遺址或圓山文化的最大特色,保存大量食用後的貝殼、獸骨、魚骨及各類陶、石、骨角器,而其中貝殼種類有烏蜆、牡蠣、九孔螺、芋螺、榧螺、川蜷螺、千手螺、窗貝等等,這些種類多半屬於半淡半鹹水性的貝類,可驗證圓山時期臺北湖為一鹹淡水交雜湖泊。又依貝塚所保存下來食物殘渣推測,當時代人已知飼養家畜,能種植稻米等種子植物,且熟習狩獵和撈部河湖甚至海洋中的魚貝,其生活以撈貝、漁獵及農耕維生,聚居於一較小範圍而呈集居狀態,並具有嚴謹的社會組織和象徵信仰體系的農耕禮儀。另外日治時期於該遺址挖掘出五座墓葬得知,當時居民有拔牙甚至獵頭習俗,而死後採仰身直肢或曲肢的甕棺葬,甕棺內並可見精美的玉製耳玦陪葬。以通行歷史文化區分,圓山文化應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人類史前文化。
圓山遺址出土的器物
圓山文化出土的器物種類十分豐富,並富有區域性色彩,依其種類可分:
石器:圓山文化出土的石器種類很多,且製作技術進步,以磨製、打製、琢製為主,使用質材包括安山岩、砂岩、板岩、頁岩、蛇紋岩等等。種類有斧、石鏃、石鏟、石鋤、石刀、樹皮布打棒、砥石、凹石、石鎚、石錛、石片器、網墜等。其中,有肩石斧、有段石錛、有角大鏟、平凸面大鋤、匙形大鋤最具特色,而石刀和樹皮布打棒則為全台灣所發現最早者。
玉器:箭頭、玦、環、珠、錛、鑿等。
陶器:大多為淺棕夾砂陶,以拍墊法手製,在陶土中有意混入人工打碎的安山岩粒或天然沙子,故質地多砂。火侯大約在攝氏500度至550度之間,陶器外表多抹平塗上一層紅色顏料,因此出土後陶器外表顏色以紅棕、黃棕為主,大多為素面,極少數腹片表面有紅色彩繪和網印紋,但器蓋內側、把手外側常有捺點紋,此為亦明顯特徵。器型有侈口圜底罐、雙把圈足罐、盆、瓶等,而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維雙把帶有圈足的罐形器。
骨角器:獸骨、鹿角精製而成的錐形器、魚鉤、槍投、箭頭,以及有倒刺的魚叉,是主要的漁獵用具。
介紹:台灣史前時期時代─至今。
介紹:全台灣觀光景點與名俗特色跟由來。
介紹:全台灣玉石 五大山脈玉石與離島 海岸線 奇雅石介紹 電子書(懶人包)
介紹:台灣俚語 台語快消失了,能留多久算多久了。
介紹:「台灣 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幾座?」大部分的人會回答1~10座不等。
.